Orbit effect and Zeeman effect in superconductor
轨道效应的物理图像
涡旋态与阿布里科索夫涡旋:
在外加磁场下,超导体内部的电流会受到磁场的影响,特别是磁场会引起电子的轨道发生变化,导致超导电流产生局域化的旋转。这些旋转电流形成了涡旋(vortices),也被称为阿布里科索夫涡旋(Abrikosov vortices)。涡旋结构:在这些涡旋核心区域,超导能隙消失,材料局部处于正常导电状态。涡旋的周围,电子配对的 Cooper 对依然存在,因此保持超导性质。随着磁场的增强,涡旋的密度增加,最终涡旋之间相互干扰,导致整个系统的超导态被破坏。
临界磁场:当外加磁场超过一个临界值$( H_{c2}$,第二类超导体的上临界磁场),涡旋充满整个样品,超导态完全消失,材料变成正常导体。
轨道量子化效应:
电子在超导体中以 Cooper 对的形式存在。每一对 Cooper 对的动量彼此相等且方向相反(即 $\mathbf{k}$ 和 $-\mathbf{k}$ 形成配对),这使得它们作为整体呈现零动量。但当施加外部磁场时,磁场与电荷载流子的运动相互作用,通过洛伦兹力使电子的轨道发生偏转,这会影响 Cooper 对的轨道运动。由于磁场对电子产生的洛伦兹力,电子在磁场中会沿着一定半径做圆周运动,这就是轨道效应的来源。电子在轨道中的运动被量子化为朗道能级(Landau levels),这种轨道运动会破坏 Cooper 对的相干性,导致超导态被削弱或完全消失。
磁通量量子化:
在超导体中,外加磁场无法自由穿透超导体内部,而是通过产生超导屏蔽电流来抵消磁场的影响,形成迈斯纳效应。然而,在第二类超导体中,外加磁场可以以离散的量子通量穿透超导体,这些通量子是磁场以涡旋的形式进入超导体的方式。每个阿布里科索夫涡旋中携带一个磁通量子 $\Phi_0$,其大小为:
随着外加磁场的增大,磁通量涡旋越来越密集,最终涡旋之间相互干扰,破坏 Cooper 对的相干性,使超导态转变为正常态。
轨道效应的破坏机制
轨道效应是通过改变电子的轨道运动来影响 Cooper 对,最终破坏超导电性。其主要破坏机制如下:
破坏 Cooper 对相干性:
电子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轨道运动偏离原先的轨迹,导致 Cooper 对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弱。由于 Cooper 对的波函数对磁场极其敏感,强磁场会使 Cooper 对失去相干性,破坏超导态。涡旋态的扩展与相互作用:
在外加磁场中,涡旋之间的间距随着磁场强度增加而减少。当磁场足够强时,涡旋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显著,破坏了 Cooper 对的局域有序性,最终导致超导态的完全崩溃。
轨道效应 vs. Zeeman 效应
轨道效应:主要通过磁场影响电子的轨道运动来破坏超导电性。这种效应通常占据主导地位,因为它直接影响 Cooper 对的轨道相干性。轨道效应相关的破坏通常发生在较低的磁场强度下,尤其是在常规超导体中。
Zeeman 效应:指磁场对电子自旋的作用,导致自旋劈裂并最终破坏 Cooper 对(由于 Cooper 对通常由自旋反平行的电子组成)。Zeeman 效应的破坏作用更常见于自旋相关的超导态,例如自旋三重态超导体中。在常规的自旋单态超导体中,Zeeman 效应通常只有在较强的磁场下才会显著影响超导态。